荷蘭的兩棲漂浮房屋

 

   荷蘭平均年降水量為770毫米,洪澇災害主要來自西部北海的風暴潮,中部與東南部的萊茵河、馬斯河的漲水,在歷史上是一個洪澇和風暴潮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低於平均海平面,此外接近60%的居民密集地居住在這些地勢低窪的地區,自古以來水患始終是荷蘭最棘手的問題,並造成了難以計數的人民與財產損失。

 

荷蘭近年採取非工程的軟性手段,保留低窪地帶以及湖泊作為滯洪池等,來順應自然災害態勢的作法。在這樣的脈絡下,Waterstudio建築師事務所提出荷蘭第一個兩棲式漂浮房屋的設計案例,主要的概念是設計出一個底層基座是空心混凝土,此基座中填入發泡材料後可利用其浮力來承受整 體樓房的重量,淹水時能沿著基座上的支撐鋼柱而上升漂浮的房屋,而這樣特殊的房屋也採用靈活的PVC管線通道,讓住戶日常生活所依賴的水、電、天然氣管道都能因應外在狀況來調整其位置。這樣的設計概念除了體現出人類重新思考生活場所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外,也同樣展現出高度的美學設計在其中。

 

這間住宅的建造難度很大,建物漂浮在水面上,但建物的三邊被地面圍繞。這種難度很大的建築有三種型態:「全濕」型,正常時呈現漂浮狀態,但若水位遽降時,河床上的地基就會變乾;「全乾」型則剛好相反,這種房屋通常有地基支持,但當洪水來臨、水位上升時,就會呈現漂浮的狀態。這間別墅屬於第三種型態-基本上是被陸地圍繞的漂浮住宅,所以看起來是以陸地為地基的建築。三邊被陸地圍繞,這間漂浮別墅看起來像間地處水邊的正常房屋,但卻能適應30公分上下的水位變化。

 

在這個案例中,選擇漂浮結構是為了要符合當地合理的需求:在這塊充滿泥炭、滿佈最常見的牧草與溝渠的土地上,是不容許建造一棟以陸地為地基的正常房屋。然而,有人卻發現,在這塊土地上,並未禁止建造漂浮建築,而提供了一個能住在這塊寶地上的機會。雖然住在這裡看起來有點危險,但在經過個別地設計與建造、增添某些特別的結構後,就形成一棟大型的行動屋舍,而使得住在這裡變得相當舒適。

 

資料來源: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http://eem.pcc.gov.tw/node/31028
Amphibian House
http://inhabitat.com/amphibian-houses-rising-water/